新华社“雪龙”号1月26日电(记者 白国龙)正在“雪龙”号上执行大洋科考任务的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近日在南极戴维斯海发现聚丙烯微塑料。这是中国科考队在这一海域首次发现此类微塑料。
科考队员、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助理研究员张守锋告诉记者,“雪龙”号2017年12月26日在南极戴维斯海采集了海水微塑料样本。科考队员利用“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”多天来分析鉴定,最终确认样本中的两个肉眼可见蓝色片状物为聚丙烯微塑料。
张守锋说,海洋微塑料是海洋环境中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废弃物。此次发现的聚丙烯塑料,多用于日常食品包装。由于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不易降解,且容易被海洋生物摄食,因此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威胁,并可能通过食物链对人体造成潜在影响。
“雪龙”号自2017年11月19日起开展海洋微塑料采样工作,截至目前共获得35份样品,覆盖了南极罗斯海、戴维斯海、普里兹湾等海域。
专家表示,此次南极科考开展海洋微塑料采样工作,获取的样品非常珍贵。样本的分析研究有利于中国掌握南极海域微塑料种类、数量、粒径和分布状况,对保护南极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,同时也彰显了中国治理微塑料污染、积极参与解决国际热点环境问题的决心和负责任大国形象。
(全媒体记者黄丹彤 通讯员陈惠玲)14日上午,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“海洋六号”船顺利完成2016年深海地质调查航次、中国大洋41航次和中国第33航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,返回广州港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。
搭载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的“雪龙”号极地考察船27日抵达距中山站42公里的近岸密集浮冰区,随后派出先遣队乘坐直升机抵达中山站。这标志着科考队中山站夏季考察行动正式开启。
专访:在南极,最美的蓝冰可能通向死亡——中国南极科考队员讲述“冰缝惊魂记”
中国南极科考队员寇天宇(化名)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,回忆起在南极曾与死神擦肩的过往,讲述了一场“冰缝惊魂记”。